[龙伟] 幻想与梦想不同——记杨振宁教授为《科幻世界》题词

幻想与梦想不同――记杨振宁教授为《科幻世界》题词
1995 第8期 - 本刊特稿
龙伟

编者按:杨振宁教授,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,1922年生于安徽省合肥市。今年六月初,杨振宁教授为颁发“四川省首届亿科达青少年发明奖”专程从美国来蓉。年轻的四川联大副校长龙伟从杨振宁来蓉一直到游大小三峡,担任“全程陪同”。当龙伟教授作为《科幻世界》顾问向杨振宁介绍《科幻世界》杂志时,引发了这位大科学家关于科幻的话题。在此,我们特别感谢杨振宁教授对中国科幻事业一贯的支持,感谢龙伟教授为我刊读者撰写文章,使我们以更深远的目光来看科幻。

我接受了多家报刊委托,请杨振宁为之题词时,杨振宁从一堆刊物中首先挑选出《科幻世界》,反复翻阅。他非常高兴地说:“太好了,真是太好了,想不到四川还有这么好一本杂志!我一定抽时间阅读。”

其实,早在杨振宁来蓉之前,我就了解到他对大陆书摊的“畅销书”发了一番感慨:“马路上书摊上和书店里武侠小说、言情小说颇多,科技方面的报道少,科幻小说更是寥寥无几,有点不堪设想!建设现代化强国,不能不重视科技报道,不能不重视科幻小说,这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环节。”当时我想,为什么杨振宁对《科幻世界》情有独钟,这大概是他对创造性思维一贯的倡导吧!

想不到,在各项活动安排得满满的第一天,他竟抽空浏览了《科幻世界》,并欣然为刊物题词:“幻想与梦想不同。”

杨振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对我说:”幻想、梦想,常常被人当做胡思乱想,不值一谈。其实,幻想跟梦想不同。梦,是无序的、无意识的,相当复杂,梦中有现实生活的再现,也有无中生有,也有潜意识;而幻想,是有序的、有意识的思维活动。幻想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,便更上一个台阶,成为科幻了。科幻,常常是创造发明的先导。幻想太重要了,可以说,没有幻想就没有人类的进步。幻想是创造性思维活动。作为一名物理学家,最重要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,二者不可偏废。”

他还说:“创造性思维,就是打破现状,破坏稳定的思维。唯有打破现状才能出新。”

说到“幻想”和“创造性思维”,杨振宁兴致勃勃地谈到他的老师、美国“氢弹之父”、著名物理学家泰勒(Teller):“泰勒每天都要产生很多古怪的念头。无论碰到什么人,哪怕是小孩、妇女、普通工人,他都跟人讲,希望能够讨论。他的想法经常是错的、荒唐的,但他认为10个想法中有半个是正确的,一年就汇集一百多个正确的设想。他常常沉浸在冥思中,有时半夜找人倾谈,有时刚吃了两口饭便扔下餐具跟人争论。他说,即使每天10个想法都错了,或许在‘碰撞’中会产生一个正确想法。正是创造性思维使他对20世纪的物理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。”

1984年,由杨振宁教授和中科院院长周光召倡导,香港亿立达集团公司董事长刘永龄先生设立的“亿立达青少年发明奖”,就是为了加强对青少年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。杨振宁不远万里,风尘仆仆来蓉颁奖,正是为了奖掖新秀,使祖国的明天能有一大批科技拔尖人才成长起来。

一周多的接触,我常为杨振宁教授的睿智、博学、谦逊所折服。他,是被科学史家评为继伽利略、牛顿、爱因斯坦……之后,排名世界第10位的物理学家。他的三大成果是:1949年,与费米一起提出基本粒子结构模型即“费米―杨模型”;1954年与米尔斯合作,提出“杨―米尔斯场”理论,为后来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发展开辟了道路;1956年,他与李政道一起首先从理论上指出,至少在基本粒子的弱相互作用的领域内,宇称并不守恒。这一发现,震惊了全世界物理学界,从而与李政道一起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,以及他最近致力于爱因斯坦未竟事业――关于统一场的研究,都使我对他充满敬意。

不知《科幻世界》的读者读过杨振宁写的纪念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文章,那篇催人泪下的《邓稼先》没有?

杨振宁与邓稼先是中学同学、大学同学。邓留美两年,他们同住一屋,亲如兄弟,情同手足。1971年,当阔别中国大陆26年的杨振宁见到邓稼先,获悉中国的原子弹完全是中国人自力更生制造的,竟“受到了极大的感情震荡,热泪盈眶,不得不到洗手间去整容”。“是为了民族的自豪?是为稼先而感到骄傲?”――杨振宁这样写道。想起那篇《邓稼先》,我感到杨振宁的心海中,翻腾着对中华民族的深情。他,为《科幻世界》题词,也是这种感情的流露。